-
時間:
2023/03/22
-
來源:
多彩貴州網
編者按:
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
在貴州,一批批優秀科技工作者“翻山越嶺”,砥礪前行,為推動科技創新跨越式發展接續奮斗。他們的身影或在田間地頭、或在實驗室里,研究成果用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3月18日是全國科技人才活動日。我們在【科創向“黔”看】欄目記錄下貴州省2022年度十大科技創新成果背后的故事。
“如果把地球比作高壓鍋,這就是鍋中含錳氣液沿排氣孔噴溢到表面從而形成的錳礦!3月21日,貴州省地礦局首席科學家、貴州省地質調查院自然資源部基巖區礦產資源勘查工程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周琦,向記者介紹了一種新的錳礦類型——氣液噴溢沉積型錳礦。

氣液噴溢沉積型錳礦樣品圖
在大眾傳統認知范圍中,大多數錳礦由海相外生沉積作用而成,而氣液噴溢沉積成錳打破了這一傳統認知。
新的認知來源于一次礦床“解剖”。2007年,周琦任貴州省地礦局103地質大隊隊長,他率領團隊研究和解剖松桃“大塘坡式”錳礦床典型礦床特征,發現了3個南華紀早期的氣液噴溢口,并構成1個噴溢口群,傳統的錳礦成礦理論已無法解釋其成礦特征。
經過反復認知與實踐,他提出新的錳礦成礦模式——氣液噴溢沉積成礦系統模式。
新的成礦理論為錳礦找礦打開了新路徑。周琦依托該理論模式,率領團隊在黔東地區開展深部隱伏錳礦找礦技術方法研發,研發出新類型錳礦找礦預測關鍵技術體系。

周琦及團隊在戶外勘探錳礦
錳礦深藏地下幾百至幾千米,勘測困難,過程往往要以“年”為單位計算。周琦將找礦的過程比喻為醫生為病人看病、查病灶的過程,經過層層篩選找出關鍵所在,再對癥下藥!般@一個探測孔耗時幾個月,一無所獲是常有的事!敝茜f。
周琦清楚地記得,氣液噴溢沉積成礦系統理論首次被驗證是在2008年至2009年間。彼時,貴州省地礦局103地質大隊運用傳統的錳礦找礦方法,在松桃太平一帶施鉆,除個別鉆孔見一點點錳礦化外,其余數個鉆孔全部落空。
團隊最后依托錳礦氣液噴溢沉積成礦理論的新模式和研發隱伏錳礦找礦預測關鍵技術體系,進行布鉆驗證與勘查,徹底揭開松桃普覺超大型錳礦床的神秘面紗,最終提交錳礦詳查資源量約2億噸。
從提出理論到被實踐驗證,周琦及其團隊花了十年時間,他們依托氣液噴溢沉積成礦系統理論模式和勘查關鍵技術體系的轉化應用,先后找到4個世界級超大型隱伏錳礦床(含一個特大型富錳礦床),共勘探到7億多噸的錳礦資源儲量(按照我國的資源儲量標準,錳礦2000萬噸為大型)。

錳礦數字勘查與找礦預測技術體系
2017年以來,周琦及團隊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吳沖龍教授團隊合作,將錳礦找礦勘查技術與大數據深度融合,建立起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維固體礦產數字勘查信息系統。率先在全國推動礦產勘查數字化轉型,實現隱伏超大型氣液噴溢沉積型錳礦床找礦預測與高效勘查。
周琦表示,借助該技術體系可在短時間內通過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進行數據采集,經過大數據挖掘、三維建模,來預測地下1500米甚至更深的地方是否存在氣液噴溢沉積型錳礦,從而節省大量人力、物力,做到事半功倍。
錳是國家緊缺戰略礦產資源,廣泛用于鋼鐵冶金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對外依存度高!皻庖簢娨绯练e型錳礦”的找礦勘查關鍵技術體系,打破了我國錳礦找礦久攻不克的困局。
此前,中國工程院陳毓川院士在銅仁召開自然資源部錳礦深部找礦理論與方法院士專家論壇,聽取該項目成果的詳細匯報后表示:貴州錳礦團隊創建了符合客觀實際的新的成礦理論和找礦方法,改變全球對于錳礦在大陸邊緣沉積成礦的規律性認識。
周琦表示,接下來他的目標是將該理論技術推廣應用到國內其他地區,推向國際。
本網記者:張鴻杰
一審:郭秋含
二審:丁 憐
三審:李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