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
2023/03/22
-
來源:
多彩貴州網
為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弘揚新時代貴州精神,切實營造爭當好人、爭做好事的良好氛圍,根據貴州省“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要求,嚴格按層層推薦、專家評審、集中公示等程序,2023年第一季度,共有20人入選“貴州好人榜”,現予以發布。
助人為樂

韋厚珍
韋厚珍:鄉村振興“新能人”帶領群眾繡出幸福生活
韋厚珍,女,1979年6月生,布依族,中共黨員,貴州媚娑霓非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韋厚珍從小就跟著奶奶和媽媽學織布與蠟染,是布依族斗紋布紡織技藝傳承人。2014年5月,她用國家民族文化扶貧資金50萬元,注冊創辦六枝特區合怡興民族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傳、幫、帶”,以技藝入股分紅、技藝培訓促就業等,帶動當地婦女就業,周邊456戶900余人增收。2019年,韋厚珍將合作社改制成公司,延伸研發民族服飾、刺繡、蠟染、小工藝品等。她先后兩次赴東華大學參加非遺研修班,深入研究民族文化,將所學所得無償分享給當地繡娘,幫助她們提升思維,不斷豐富產品樣態,增加經濟收入,帶動周邊群眾走上致富道路。她依托“錦繡計劃”,培養出一批技藝精湛,帶富能力強的創業女性,解決了40人固定就業,帶動800余人靈活就業,創造700余萬元產值,培訓1000余人從事刺繡工作,為她們自主創業打下堅實基礎,有的繡娘返鄉后自主開店經營,每年有20余萬元的銷售額。(六盤水市推薦)

吳國邦
吳國邦:放棄優渥生活返鄉創業帶動鄉親致富
吳國邦,男,侗族,1988年3月生,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孺子牛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合作社負責人。
2018年,吳國邦辭去高薪工作,從上海返回家鄉創業,立志帶領家鄉群眾致富。依托當地豐厚的牧草資源,吳國邦成立種養殖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黎平小黃!别B殖項目。為了養好黎平小黃牛,吳國邦從牛棚搭建、飼料搭配到肉牛日常管護、病害防治都親力親為,奔赴省內外有名的養殖基地,咨詢學習養牛相關的疾病防治和應急處理等專業知識,黃牛的繁育、治療、防疫、配種等養殖技術都全部掌握,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行家里手。同時,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統一向農戶提供草種,開展技術指導,帶動周邊農戶種草養牛,就近解決48名村民就業,惠及180余名農戶。(黔東南州推薦)

莫壯權
莫壯權:免費農家書屋成為鄉村文化生活“加油站”
莫壯權,男,布依族,1977年10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堯并村村民。
8歲時,莫壯權因患重病,雙下肢失去知覺,因家庭貧困,無錢及時治療,導致病情加劇,被迫輟學。懷揣讀書夢想的他每天通過廣播收聽新聞聯播,了解國內國際大事,向同學借來課本自學了中小學和高中的全部課程。隨著知識不斷增長,他深知造成鄉親們貧困的最大根源是缺乏文化知識,決心要改變這一現狀。1988年,他自辦農村廣播站,每天為群眾準時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聯播節目和其他節目。1992年,他開辦家庭文化站,免費為群眾提供書籍、報紙。31年來,他將自營小賣部的絕大部分收入都投入到書籍采購中,以農技、科普、法律、文學、歷史、兒童讀物及各類報紙雜志為主。截至目前,免費農家書屋儲書已達8000余冊。(黔南州推薦)

楊正林
楊正林:38載植樹造林綠了荒山富了百姓
楊正林,男,布依族,1967年3月生,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市城南街道鷓鴣園村村民。
1985年,18歲的楊正林承包了村子周邊公路沿線植樹造林項目,通過反復嘗試和艱苦勞動,他兩年內完成300多畝開荒種樹任務,杉樹成活率和長勢喜人。為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帶領村民共同致富,他和村民商議采取村民出荒山、由他種樹并管護,待樹木成材后,按雙方四六分成獲利的方式營收。他還鼓勵村民拓荒造林,免費贈送500余萬株樹苗,帶動周邊6個村1500余戶村民拓荒造林4萬余畝,發展林下藥材種植1000余畝。38年來,楊正林以承包荒山、與村民聯營等方式種下6500多畝杉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還讓一座座陡峭的荒石山變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銀山。(黔西南州推薦)

葉 飛
葉飛:暖心陪伴讓空巢老人不孤獨
葉飛,女,1979年11月生,貴州開心外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
葉飛出生在農村,在家庭環境熏陶下,從小就熱心幫助他人。工作后,葉飛關注到農村留守老人這一特殊群體,認識到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溫飽,還有精神上的滿足,自此萌發了“走近老人,讓他們開心生活”的念頭。為了讓老人們樂于接受自己,她扮成老太太,和老人們聊天,為他們表演節目。她的傾情陪伴,老人們逐漸喜歡上了這個年輕的“老太太”,向她敞開心扉,訴說心事。她將給老人表演的節目拍攝成短視頻發布到平臺,呼吁更多人關心關愛他們。很多在外務工的網友看了葉飛的視頻后,主動聯系她,請她替自己看望在家年邁的父母。葉飛還為老人送上生活物資,慰問高齡空巢老人,并靠自己的影響力帶動很多愛心人士加入到關愛老人的隊伍中,不僅給老人們送歡樂,還為他們送去關愛。葉飛用她的特殊方式,溫暖了老人這個群體。(銅仁市推薦)
見義勇為

顏培杰

晏森林
顏培杰、晏森林:路遇車輛自燃攜手合力滅火救人
顏培杰,男,1973年6月生,中共黨員,中國航空工業標準件制造有限責任公司第五制造部定額員;晏森林,男,土家族,1998年5月生,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貴州貴陽銷售分公司營業員。
2022年6月9日下午2點左右,一輛貴B牌照越野車在貴陽市白云中路突然發生自燃,車內冒出滾滾濃煙,很快燃起熊熊大火。路過此地的顏培杰、晏森林等見狀,第一時間下車查看火情,并及時撥打110及120尋求救援。當他們走近起火車輛,發現駕駛員被困無法掙脫,情況非常危急。晏森林迅速在街邊門面找尋到兩個滅火器,向駕駛室噴灑滅火。顏培杰也從周邊商鋪找到滅火器,砸開車輛后窗向車內猛噴滅火。不到7分鐘時間,在眾人的努力下,車內明火被撲滅,被困駕駛員被救出。(貴陽市推薦)

嚴邦英
嚴邦英:年近七旬老人晨練途中勇救落水男子
嚴邦英,女,1955年10月生,貴州省安順市經開區春雷社區居民。
2022年8月29日上午8點20分左右,嚴邦英像往常一樣早起晨練,經過宋旗鎮三合水庫附近時,突然聽到一陣呼救聲,她立即向聲音傳來的方向奔去。到達事發地,看到一名男子掉入水庫中,正在水里掙扎,水即將沒過他的頭頂!熬热丝滩蝗菥!”她來不及脫下衣物,毅然跳入水中,使出全身力氣奮力向落水男子游去。游到男子身邊,她抓緊男子胳膊,托著他的頭,往岸邊游。在周圍群眾的協助下,落水男子被成功救上岸。(安順市推薦)

趙 勤
趙勤:村干部義無反顧跳入湍急河流救起父子2人
趙勤,男,彝族,1989年8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迤那鎮中海村村委會副主任。
2022年5月5日,趙勤正在對轄區內河壩、山塘、水庫區域進行安全隱患排查。突然,他聽到有人呼喊救命,發現一輛載有3人的三輪車墜入河壩。由于連續一個多月強降雨,河壩水位急劇上漲,車上一名孩子跌入水中,用盡全身力氣拼命掙扎,但水流湍急,瘦小的他緩緩下沉。趙勤一個猛子扎入洪水中,奮力將孩子救起送上岸。此時,三輪車已被沖到堤壩中間,車身被洶涌的洪水沖擊即將側翻,車上剩余兩人危在旦夕。趙勤顧不上喘氣,第二次跳入水中實施救援。在聞訊趕來的群眾協助下,趙勤將落水的父親救上岸。另一名孩子則被群眾成功救起,轉移到河岸上。在他們共同努力下,落水父子3人平安得救。(畢節市推薦)
誠實守信

胡光明
胡光明:一句承諾守護白鷺45年
胡光明,男,1948年1月生,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琊川鎮朝陽村村民。
深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胡光明從小就喜歡白鷺,經常跟隨長輩到田里挖蚯蚓、釣魚蝦,投喂家門口的白鷺。1978年,父親臨終前叮囑胡光明“要愛鳥護鳥,一代一代傳下去!焙饷髋c妻子當即寫下保證書,承諾不趕走白鷺,不砍伐損壞森林。45年來,胡光明堅守對父親的承諾,每天巡山投食、觀察鳥類棲息情況,堅持植樹造林20畝,在樹木半腰處架設安全網,防止幼鷺跌落受到傷害,樹林變成了遠近聞名的“鷺林”,吸引了周邊村民和游客。環境變美,白鷺長棲,更堅定了胡光明愛鳥護鳥的信念。為了讓白鷺的生活不受打擾,他在“鷺林”外圍修建簡易觀景臺,長期對周邊村民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引導。自爺爺那一輩算起,胡光明一家保護白鷺已堅持80余年,他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家訓,諄諄囑托給子女和孫子,希望他們傳遞好愛鳥護鳥的“接力棒”。(遵義市推薦)

劉思會
劉思會:農婦牢記“誠信”守承諾如期償還貸款
劉思會,女,1953年8月生,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高坪街道仁江村村民。
劉思會有三個女兒,其中兩個女兒是智力殘疾人,在照顧她們的同時,她還幫助喪偶的大女兒照顧三個孩子,一家人的生活來源就靠她種地賣菜。為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2017年5月,劉思會向銀行申請了5萬元特惠貸款用于發展種養殖業。對這個本就拮據的家庭來說,5萬元是一筆巨款。村里考慮到她家實際困難,幫助其申辦了農村低保,但是劉思會沒有“等、靠、要”,而是暗自下定決心,一定按時還清貸款,決不能做言而無信的人。她和老伴辛勤耕作莊稼、飼養家禽,農閑時還外出務工,兼職賺錢。每到趕集日,他們天還沒亮就挑著擔子出門,只為找到好攤位,將農產品賣出去。起早貪黑忙碌兩年多,終于攢夠5萬元,還清了貸款。生活的沉重沒有壓垮劉思會,她不僅積極應對,還將“誠信”二字鐫刻在內心深處,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誠信做人”。(遵義市推薦)
敬業奉獻

袁 平
袁平:扎根一線30年服務人才筑巢引鳳
袁平,女,仡佬族,1970年9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貴陽市人才安居服務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執行董事。
自1993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袁平扎根一線,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人才住房建設及人才服務工作上,讓越來越多的“貴漂”成為“貴定”。2015年,貴陽市建設首批新微公租房試點項目,袁平搶抓政策機遇,圍繞著力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問題,帶領隊伍積極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2016年4月,貴陽市首個新微公租房項目“賽嶺公寓”建成投用。創新人才住房建設模式,采用“以資配建”方式采購保租房項目。著力推動人才租房補貼項目上線,讓人才真正享受到租房補貼優惠,降低租房成本。同時,她還聚焦人才生活、成長、就業需求,做好個性化服務,設立“一站式”人才服務站點,為人才提供租金補貼申領、就業指導、創業孵化、職業技能培訓等多元化政策服務,免費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交流分享會等系列活動,切實增強人才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貴陽市、省國資委推薦)

孔 霞
孔霞:紅軍后代堅守初心宣講紅色精神30年
孔霞,女,1970年4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文體旅游局一級主任科員。
孔霞的爺爺是一名老紅軍,她從小就經常聆聽爺爺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老一輩的革命精神以及良好的家風,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孔霞,她立志長大后要傳播紅色文化。1993年,孔霞成為遵義市首位國家中級導游員。為了講好紅色故事,孔霞多次拜訪紅色文化專家、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到遵義會議會址、婁山關紅軍戰斗遺址等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入學習了解歷史,精心研究宣講方法,將紅色資源和黨性教育活化為可看、可聽、可參與的生動教材,針對不同人群,采取不同宣講方式、技巧,更好服務受眾人群。她與時俱進,通過“行走中的黨課”“送講+點單”“理論授課+現場觀摩”“云上”網絡直播等多種形式開展宣講,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2015年,孔霞義務為學生講解紅色文化,到學校開辦“小小講解員”培訓班,陸續培養出5000余名學生講解員。30年來,她作宣講近1000余場,受眾達1萬余人次。(遵義市推薦)

歐 錦
歐錦:講好“三線”故事傳承“三線”精神
歐錦,女,1986年10月生,中共黨員,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講解員。
2015年,歐錦放棄待遇優異的工作崗位,輾轉千里來到六盤水,成為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一名講解員。為了講好“三線”故事,讓更多人了解“三線精神”,她苦練基本功,熟記“三線”歷史。利用工作之余,拜訪老“三線”建設者,傾聽他們講述親身經歷,把這些故事與講解深度融合,總結出一套獨屬于自己的“講解法”。7年來,她共接待參觀團體1000余場次。她還深入學校、工廠、機關企事業單位進行義務宣講百余場,累計服務時長8800小時。她利用寒暑假開辦公益課程“小小講解員”培訓班,對130名孩子進行培訓,帶領他們開展講解志愿服務活動200余次,服務群眾1萬余人。歐錦榮被評為貴州省最美勞動者、貴州省優秀紅色講解員。(六盤水市推薦)

顧 亞
顧亞:音樂筑夢為山區孩子點亮人生之光
顧亞,男,1987年12月生,中共預備黨員,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海嘎小學教師。
2014年8月,顧亞通過國家特崗計劃考入六盤水市海嘎小學任教。海嘎小學位于海拔約2400米、自然環境艱苦的海嘎村,是村里唯一的學校,被稱為“云上學!。顧亞克服生活困難,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由于師資缺乏,他不僅擔任一至六年級音樂教師,還肩負其他學科教學任務。教學中,他看到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和好奇,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后,還單獨開辦了樂器課堂,發動身邊朋友和愛心人士捐贈各類樂器,幫助學生們拓寬了興趣愛好,提升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他還根據學生特長組建4支樂隊,鼓勵他們走上舞臺,展現自我。8年的傾情付出,顧亞為海嘎的孩子們播下一粒粒音樂的“種子”,帶領他們走出大山,實現夢想。顧亞被評為貴州省最美勞動者。(六盤水市推薦)

徐 游
徐游:10年忠于職守牢記宗旨助企紓困
徐游,女,1989年1月生,中共黨員,國家稅務總局安順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稅務局風險管理股股長。
2013年8月,24歲的徐游穿上藍色制服,開啟了稅務征程。她始終將納稅人放在心間,輔導轄區內企業算好稅收優惠政策“收益賬”和生產經營“成本賬”,幫企業出點子、找銷路,開創“3+2+X”拓展培訓平臺,涵養稅源,扎實開展企業風險管理工作。疫情期間,創新“云端稅宣”形式開展直播輔導、指尖輔導528次,積極推行“非接觸式”辦稅服務,推動“網上辦、掌上辦、自助辦”,切實幫助企業解決辦稅困難等問題。(安順市推薦)

龍光秀
龍光秀:好村醫“隨叫隨到”10余載甘做鄉親健康守護人
龍光秀,女,苗族,1979年7月生,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舟溪鎮青龍村衛生室醫生。
自2012年5月以來,龍光秀在舟溪鎮青龍村為村民開展衛生健康服務。她苦練基本功,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學習基本理論,不厭其煩練習基本操作,在接診中不斷提高基本技能、醫療水平。用“熱心、耐心、細心”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病人,為了保障村民就診及時,不分晝夜,隨叫隨到;每天走村串戶,為慢性疾病患者隨訪血壓、血糖,進行體檢,指導患者安全用藥、健康生活、飲食、運動等;對活動不便的患者提供上門服務,贏得了患者的信任,村民的認可,被當地群眾譽為健康“保護神”。11年來,龍光秀共接診病人2萬余人次,卻從沒有收取村民一分出診費,給當地村民直接減少不少診療費。(黔東南州推薦)
孝老愛親

王明英
王明英:26年不離不棄照顧患病叔叔嬸嬸
王明英,女,1976年11月生,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馬鬃苗族鄉石板村村民。
1997年,王明英和丈夫曾詳平結婚,婚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重擔全部落在她一個人身上。婆婆由于年紀較大,腿腳不便,日常生活都由王明英照顧。和她家僅一墻之隔的叔叔曾凡興已過耄耋之年,毫無勞動力,唯一的兒子從小患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她主動承擔照顧叔叔一家的責任。王明英始終如一堅持照顧兩個家庭,不曾抱怨一句。2016年,王明英一家修建了一棟新房子,考慮到叔叔嬸嬸沒人照顧,她一直住在老房子里照顧他們。叔叔嬸嬸生病時,無論白天黑夜,王明英都親自背上老人送往醫院,像親閨女一樣照顧,直至老人痊愈。26年來,王明英不離不棄,照顧叔叔嬸嬸,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孝順”的內涵。(遵義市推薦)

劉建群、蔡 濤
蔡濤、劉建群:好夫妻撫養腦癱棄嬰13年
蔡濤,男,1953年5月生,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稅務局退休干部;劉建群,女,1962年9月生,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雍熙街道農貿社區居民。二人系夫妻關系。
2009年10月6日清晨,蔡濤一如既往早起晨練,當他跑步到十二彎古道入口30米處,一個包袱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靠近一看是包裹著嬰兒的襁褓,呼喊四周無人應答后,抱起嬰兒趕往派出所。因當時正值國慶假期,值班民警詢問相關情況,作了筆錄,經協調暫由蔡濤幫助照看。經過三個月找尋,沒有人前來認領嬰兒,蔡濤和妻子劉建群商量一致決定并取得相關部門同意后收養這個棄嬰。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夫妻倆發現孩子不會走路,不會說話,智力低下,精神萎靡不振。為了弄清原因,他們帶著孩子踏上了艱辛的求醫之路,輾轉多地醫院,最終孩子確診為窒息性腦癱瘓,語言中樞、運動中樞受損。為了有更多時間照顧孩子、幫助孩子治療,蔡濤毅然申請提前退休。14年來,他們盡心呵護,精心陪伴。在他們細致地照料下,經過持續治療,孩子能勉強在平坦地面移步。由于病情特殊,高額治療費用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但夫妻二人始終沒有放棄孩子,他們默默堅持,相互鼓勵,共度難關,無怨無悔。(畢節市推薦)
一審:趙來睿
二審:向滟伶
三審:羅 婧